传统35KV变电站采用“现场土建+逐件安装”模式,存在显著瓶颈:
工期冗长:土建施工需3~6个月,电气安装再耗2~3个月;
成本不可控:材料浪费率超15%,人工成本占比高达40%;
质量波动大:现场环境(湿度、温度)影响设备可靠性;
扩容困难:改造需二次开挖,停电损失日均超10万元。
西电西开35KV电力预制舱采用“工厂预制+整体吊装”模式,实现:
工期压缩50%:模块化生产(30天) + 现场安装(7天) = 37天交付;
成本降低30%:规模化采购降本20% + 减少现场施工浪费10%;
质量零妥协:车间无尘环境装配,关键参数合格率99.99%;
灵活扩展:支持并联扩容,无需中断现有供电。
(吊箱式预制舱安装图)
成本项 | 传统变电站 | 西开预制舱 | 节省幅度 |
---|---|---|---|
土建工程 | 120万元 | 20万元(基础硬化) | 83% |
设备采购 | 380万元 | 350万元 | 8% |
安装调试 | 80万元 | 30万元 | 63% |
征地费用 | 50万元(永久用地) | 10万元(临时租赁) | 80% |
合计 | 630万元 | 410万元 | 34.9% |
注:预制舱节省成本的核心在于减少土建与人工依赖,尤其适合用地紧张、工期紧迫的场景。
故障率对比:传统站年均维修2.5次(费用15万/次) VS 预制舱0.5次(费用8万/次),10年节省135万元;
扩容成本:传统站改造需150万+停工7天 VS 预制舱并联新舱(100万+1天调试)。
(箱式变电站吊箱式安装开房图)
传统模式工期分布:
土建阶段(60%):地质勘探→基坑开挖→混凝土养护(≥28天)→墙体施工;
电气安装(30%):设备就位→电缆敷设→调试;
验收整改(10%):消防、环保、电网接入许可。
西电西开采用“三同步”策略:
设计与生产同步:基于BIM模型预演,生产周期压缩至30天;
运输与基建同步:舱体运输期间完成场地硬化;
调试与并网同步:出厂前完成90%测试,现场仅需联调。
工期对比:
传统模式:180天;
预制舱模式:37天(生产30天 + 安装7天),节省79.4%。
(预制舱发货图)
指标 | 西开预制舱 | 传统变电站 |
---|---|---|
建设周期 | 37天 | 180天 |
防护等级 | IP55(外部)/IP4X(内部) | IP32(常规土建) |
抗震能力 | 9级烈度 | 7级烈度 |
设备寿命 | 30年(免维护期10年) | 20年 |
扩容灵活性 | 模块化并联,1天完成 | 需停运改造 |
智能化程度 | AI预测性维护+云端监控 | 人工巡检 |
西开XK-PCS 4.0智能管理平台实现:
能耗优化:动态调节变压器负载率,年省电费12~18万元;
远程运维:减少80%现场巡检,人力成本降低50%;
故障预警:提前7天预测设备异常,维修成本下降65%。
需求:100MW光伏场站,需2座35KV/25MVA升压站,工期≤60天;
西开方案:
采用2套预制舱并联,内置双分裂变压器+无功补偿;
43天交付(含电网验收),较传统模式节省97天;
成本对比:
传统预算:2100万元;
预制舱实际支出:1450万元,节省650万元。
痛点:原有变电站无法扩容,停电改造损失预估500万/天;
西开方案:
新增35KV预制舱与原站并联,带电接入;
工期7天,零停产;
客户评价:“西开预制舱让改造像搭积木一样简单”。